栀子卷叶螟 Archernius tropicalis / 栀子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螟蛾科 Pyralidae
Archernius
中文俗名
栀子三纹野螟
分布区域
国内目前仅在广西、广东、湖南、台湾等地发现。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约9mm,翅展约22mm。体暗褐色,头黄白色,复眼褐色,触角长约4.5mm,灰色,前翅暗褐色,内横线浅褐,弯曲。中室内有一新月形白斑,缘毛末端白色。后翅外横线边缘白色,在第2~5脉间弯曲,中室有新月形白斑,缘毛白色。中足胫节有2端距,后足胫节2中距,2端距。虫体腹面、翅、足灰白色。雄蛾触角间有一束长毛。
卵:椭圆形,长约0.9mm,乳白色,散产。
幼虫:初孵幼虫白色,3龄后绿色,老熟幼虫体长约20mm,头褐色,单眼黑色,前胸背板褐色;骨化强,中后胸各8个毛片双行排列,中胸毛片黑色,腹部各节6个毛片双行排列,第8腹节8个毛片双行排列,趾钩异序全环(内侧2~3序,外侧单序)。
蛹:黄褐色,长7~8mm,宽约3mm,外被一层白色丝织薄茧。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叶,花,果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是栀子的主要叶部害虫。该虫主要为害当年生嫩叶,也为害老叶、花蕾和果实,使花蕾不能正常开花并引起果实外表破损,甚至空果。幼虫咬食嫩叶,造成缺刻。虫口密度高时,可把嫩叶食光,形成秃梢。大发生时连老叶也被食光,仅留枝丫,严重影响栀子的正常生长和结果。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1年6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蛹在落叶、地被物及虫苞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交配产卵,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第5、第6代成虫发生盛期分别在6月、7月、8月、9月、10月上旬及翌年的5月上旬。幼虫出现盛期分别在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中旬。8~9月幼虫数量最多,为害最重。各虫态历期分别为:卵期4~7天,幼虫期11~17天(越冬代200~230天),蛹期8~15天(越冬代170~200天),成虫期3~5天。越冬代于10月中旬末以老熟幼虫开始越冬,部分老熟幼虫于11月上旬化蛹。
成虫多在22时至次日6时羽化。白天隐藏在栀子树枝或其他阴蔽的作物、灌木丛中,夜晚活动,趋光性弱。羽化后的当天夜晚即交尾产卵,卵散产于当年生初展的嫩叶正面、反面,也产于老叶、花蕾和果实的表面。幼虫孵化后,啃食叶片表皮,3龄后吐丝缀嫩叶2~4张呈“荷包”状,藏身筒状虫苞中取食。幼虫特别敏捷,稍受惊扰,迅速向后或向前蠕动;若惊动大,即从虫苞内弹跳逃跑或吐丝下垂,钻到地被物中。老熟幼虫在落叶、地被物中缀叶成虫苞、或在幼虫虫苞中吐丝结白色稀疏薄茧化蛹,茧呈“荷包”状或筒状。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在越冬期,结合垦复挖除越冬幼虫和蛹,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2. 生物防治 幼虫期天敌有鸟类、螳螂、草蛉、猎蝽、蜘蛛及寄生蜂,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栀子三纹野螟大发生时,选用BT叶面喷雾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