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金花虫 Galerucella grisescens / 金荞麦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Galerucell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Galerucella
中文俗名
褐背小萤叶甲
分布区域
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3.1~5.5mm,略呈长方形,全身被毛。头、前胸和鞘翅红褐色,触角和小盾片黑褐色,腹部和足黑色,腹节末端1~2节红褐色。头较小。触角为体长之半,向末端渐粗。前胸背板中部有l大块倒三角形黑褐色隆起无毛区。鞘翅基部宽于前胸背板,肩瘤显突,翅面刻点稠密、粗大。足粗壮,前足基节窝开放。
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时鲜黄色,近孵化时变灰黄色。
幼虫:成熟幼虫体长6~6.5mm,头部和胸足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灰黑色。各体节具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有光泽的毛片。腹部各节沿气门下线各有1个瘤状突起,其上生刚毛4根。腹部末节臀板黑色,其上着生10余根刚毛。
蛹:体长3.5~4mm,蓝黑色,有光泽,腹部两侧有瘤状突起,着生2~3根刚毛。背面中央有浅灰色纵线。腹部末端有1蓝黑色的叉状突。
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时鲜黄色,近孵化时变灰黄色。
幼虫:成熟幼虫体长6~6.5mm,头部和胸足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灰黑色。各体节具有大小不等的黑色有光泽的毛片。腹部各节沿气门下线各有1个瘤状突起,其上生刚毛4根。腹部末节臀板黑色,其上着生10余根刚毛。
蛹:体长3.5~4mm,蓝黑色,有光泽,腹部两侧有瘤状突起,着生2~3根刚毛。背面中央有浅灰色纵线。腹部末端有1蓝黑色的叉状突。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茎,叶
为害症状
缺刻,坏死
为害特点
成虫和幼虫食害蓼科和其他药用植物。主要寄主植物有金荞麦、拳蓼、何首乌、窄叶酸模、大黄等。寄主植物从春季新叶期至晚秋回苗前均受其害,影响植物的生长,受害严重则全株枯死。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1年4代,以成虫在植物的残株、枯叶和土缝下潜伏越冬。次年4月上旬,当气温上升至7℃~8℃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取食新嫩叶,产卵繁殖。第1~4代的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11月后成虫陆续越冬。各虫态历期,第1代卵约20天,其余各代5~7天,幼虫历期14~16天,蛹期6~8天,成虫寿命20~35天。成虫白天活动,雌、雄成虫交配后第2天即可产卵。卵块产,每块含卵6~25粒不等,大多产在向阳畦近地面叶背面,平均每雌产卵28块,含卵550粒。由于成虫产卵量大,繁殖快,往往在7月底8月初造成毁灭性灾害。初孵幼虫聚集在卵壳周围。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扁平透明斑点。3龄以后分散为害。高龄幼虫蚕食叶片成缺刻或大孔洞。幼虫老熟后大多在叶背化蛹。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秋冬季节及时清理田园,去除残株落叶,可杀灭部分越冬成虫;在成虫产卵期,结合田园管理,人工摘除虫卵。
2. 化学防治 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是防治的关键时机,选用适宜的化学药剂喷雾防治。
2. 化学防治 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是防治的关键时机,选用适宜的化学药剂喷雾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