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脉穗螟 Tirathaba rufivena / 槟榔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螟蛾科 Pyralidae
Tirathab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螟蛾科 Pyralidae
Tirathab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我国分布于海南,国外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斯里兰卡,是为害槟榔最严重的害虫。
形态描述
成虫:雌虫体长约12mm,翅展23~26mm。前翅灰绿色,中脉、肘脉、臀脉和后缘具玫瑰红色鳞片,中室区有白色纵带1条,除外缘有1列小黑点、中室端部和中部各有l大黑点外,翅面尚散生一些模糊的小黑点。后翅橘黄色,M2脉缺,腹部背面橘黄色。腹面灰白色。雄虫体长约11mm,翅展21~25mm。
卵:椭圆形略扁,长0.5~0.7mm,宽0.4~0.5mm,表面有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至橘红色。
幼虫:体长18~23mm,灰褐色至灰黑色,头及前胸背板黑褐色,臀板黑褐间黄褐色。中后胸背板各有3对黑褐色大毛片,腹部各节亚背线、背线、气门上下线处均各有1对黑褐色大毛片,其上着生1~2根长刚毛。腹足趾钩为双序环(臀足为三序横带)。
蛹:长9~14mm,棕黄色,背面密布黑色颗粒,沿背中线有一条明显的褐色纵脊;前后翅分别抵腹部第4节和第3节后缘;腹末有臀棘4枚。雄蛹生殖孔两侧各有一乳状突起,雌蛹则无。
卵:椭圆形略扁,长0.5~0.7mm,宽0.4~0.5mm,表面有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至橘红色。
幼虫:体长18~23mm,灰褐色至灰黑色,头及前胸背板黑褐色,臀板黑褐间黄褐色。中后胸背板各有3对黑褐色大毛片,腹部各节亚背线、背线、气门上下线处均各有1对黑褐色大毛片,其上着生1~2根长刚毛。腹足趾钩为双序环(臀足为三序横带)。
蛹:长9~14mm,棕黄色,背面密布黑色颗粒,沿背中线有一条明显的褐色纵脊;前后翅分别抵腹部第4节和第3节后缘;腹末有臀棘4枚。雄蛹生殖孔两侧各有一乳状突起,雌蛹则无。
形态照片
![槟榔 红脉穗螟[19069]©甘炳春 2024-05-11](https://img.pests.cn/pic/1/2024/19069.jpg!simg)
![槟榔 红脉穗螟[19070]©甘炳春 2007-07-10](https://img.pests.cn/pic/1/2024/19070.jpg!simg)
![槟榔 红脉穗螟[19071]©甘炳春 2024-05-11](https://img.pests.cn/pic/1/2024/19071.jpg!simg)
为害部位
花,果
为害症状
缺刻,变色
为害特点
其幼虫蛀食花穗和果实,是影响槟榔产量的重要因素。此外,红脉穗螟还为害椰子和油棕等棕榈科热带作物。红脉穗螟在海南省槟榔种植区普遍发生,株害率为10%~67%,花穗被害率10%~40%,果害率为7%~20%。由于槟榔的花果期长达8~10个月,损失相当严重,全年因虫害减产为15%~25%。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海南1年8~9代,在田间世代重叠,各虫态随时可见,没有明显的越冬或越夏现象。在日平均温度22℃~27℃的自然变温和相对湿度76%~95.3%的条件下,红脉穗螟完成一个世代需30~43天,其中卵期2~3天,幼虫20~22天,蛹10~11天。幼虫有5龄,个别有6龄。红脉穗螟羽化大部分集中于晚上20时至次日5时,高峰时段为20时至22时,雌雄成虫羽化高峰期相遇。雌雄蛹羽化率分别为86.56%和83.81%,雌雄成虫性比为1.02:1。交配发生于成虫1~5日龄,近半数成虫交配发生于2日龄期。雌雄成虫均有多次交配的现象。成虫羽化后第3天进入产卵期,产卵期长8~14天,平均12.38天。产卵均在夜间,单雌产卵140~594粒,平均单雌产卵量为429粒。产卵部位因物候期不同而异。在槟榔佛焰苞未打开前,卵产于佛焰苞基部缝隙或伤口处,初孵幼虫由此钻入花穗;开花结果期,成虫产卵于花梗、苞片、花瓣内侧等缝隙、皱褶处;果期,产卵于果蒂部;收果后还可产卵于心叶(箭叶)处。卵几粒或几十粒聚产。幼虫孵化后便可取食花果造成为害。卵在29℃左右、相对湿度90%条件下孵化率为86.2%~98.3%。昼夜均可孵化,尤以9~11时最盛。幼虫行动敏捷,畏光。一个花苞内可多至几十头、百头幼虫集中为害。被害花苞常在未打开前就发黑腐烂。一个被害果内有l头或多头幼虫。幼虫食尽种子和部分内果皮,被害果很易脱落。幼果和中等果受害尤重。果实长大后幼虫常啃食果皮,造成流胶或形成术栓化硬皮影响商品质量。秋季收果后至春季开花前,幼虫还可为害心叶,使心叶抽不出或枯死,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以致造成植株秃顶或死亡。老熟幼虫在被害部位吐丝结缀虫粪作茧,1~2天后化蛹。在海南,由于冬季气候温暖,红脉穗螟没有休眠越冬期,全年可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槟榔的花果是害虫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物质条件,槟榔全年当中近10个月有果或花果并存,只有在果实采摘完毕到翌年花期前的约2个月是害虫食物较为匮乏时期,此期正处冬季,虽然害虫能生长,但相对缓慢,虫口数量最低,有少量害虫生存于前年残留果实上或提前开放的非正常花穗中,成为来年虫害发生的越冬虫源。
防治方法
1. 农业措施 在槟榔果实采收结束后,结合田园管理,将采果时散落于园区地上带虫的果实收集处理,以降低越冬虫源基数;翌年槟榔正常花开放之前,将提前开放的无效花穗摘除,以减少害虫的食物来源,未被害的花穗可加工花茶或药用;始花期虫害发生于少量花穗,及时检查发现被害花穗,严重者摘除处理,较轻的可用竹竿等工具人工辅助打开花苞,幼虫因畏光而落地,可人工捕杀。
2. 生物防治 海南槟榔产区有多种红脉穗螟的天敌,其中寄生性天敌细点扁股小蜂Elasmus punctulatusVerma & Hayat.为红脉穗螟幼虫的重要天敌之一,在田间自然寄生率达20%~30%,对控制该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抑制其对槟榔的危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寄生蜂寄生于红脉穗螟预蛹,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可明显提高红脉穗螟的寄生率。
3. 药剂防治 多种胃毒性和触杀性农药对红脉穗螟幼虫都有很好杀虫效果,但由于红脉穗螟幼虫钻蛀为害,隐藏性极大,所以药剂防治的关键是使药液有效地接触到虫体或被取食的花穗和果实,否则效果不理想。选用扩展性好的药剂或20亿PIB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360g/hm2,对被害花穗或果实进行喷雾防治。
2. 生物防治 海南槟榔产区有多种红脉穗螟的天敌,其中寄生性天敌细点扁股小蜂Elasmus punctulatusVerma & Hayat.为红脉穗螟幼虫的重要天敌之一,在田间自然寄生率达20%~30%,对控制该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抑制其对槟榔的危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寄生蜂寄生于红脉穗螟预蛹,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可明显提高红脉穗螟的寄生率。
3. 药剂防治 多种胃毒性和触杀性农药对红脉穗螟幼虫都有很好杀虫效果,但由于红脉穗螟幼虫钻蛀为害,隐藏性极大,所以药剂防治的关键是使药液有效地接触到虫体或被取食的花穗和果实,否则效果不理想。选用扩展性好的药剂或20亿PIB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360g/hm2,对被害花穗或果实进行喷雾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
![槟榔 红脉穗螟[19069]©甘炳春 2024-05-11](https://img.pests.cn/pic/1/2024/19069.jpg!simg)
![槟榔 红脉穗螟[19070]©甘炳春 2007-07-10](https://img.pests.cn/pic/1/2024/19070.jpg!simg)
![槟榔 红脉穗螟[19071]©甘炳春 2024-05-11](https://img.pests.cn/pic/1/2024/19071.jpg!s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