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萤叶甲 Galeruca reichardti / 薤白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Galeruc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叶甲科 Chrysomelidae
Galeruca
中文俗名
韭叶甲;愈纹萤叶甲
分布区域
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甘肃、新疆、四川和浙江等地及朝鲜和西伯利亚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8~14mm。体背褐色,触角、头部、复眼、胸部及足黑色。头顶中沟密集刻点,具细毛,额瘤不发达。前胸背板前缘凹洼较深,基缘突出,侧缘基半部较直,端半部较圆,盘区与头顶刻点相同,具毛。小盾片舌形具稀刻点。鞘翅基部窄,沿端部宽;第1条与第4条脊明显连成“U”字形,第2条脊达端部不远,第3条脊明显退化;盘区刻点较前胸背板粗,刻点内无毛;缘折较宽直达端部,腹面及足刻点稀疏被浅黄色细毛。
卵:长约1.5mm,淡黄色渐变褐至黑褐色,椭圆形,具网状花纹。
幼虫:体长15~17mm,宽4~5mm;黑色,头部圆形,较前胸窄;幼虫蜕裂线明显,冠缝长;单眼1个;上唇横形,片状,中央微凹;上颚掌状,有端齿5个;下颚须3节;下唇须2节;胸部3节各节具足,1对爪短,有垫;中后胸及腹节表面有发达的小骨片,体瘤明显;腹节10节,背面可见9节,瘤突发达,第10节形成1对臀足。
蛹:体长6~9mm,体宽4~5mm,为裸蛹。体黄褐色,头黄色,第8~10节具毛刺。
卵:长约1.5mm,淡黄色渐变褐至黑褐色,椭圆形,具网状花纹。
幼虫:体长15~17mm,宽4~5mm;黑色,头部圆形,较前胸窄;幼虫蜕裂线明显,冠缝长;单眼1个;上唇横形,片状,中央微凹;上颚掌状,有端齿5个;下颚须3节;下唇须2节;胸部3节各节具足,1对爪短,有垫;中后胸及腹节表面有发达的小骨片,体瘤明显;腹节10节,背面可见9节,瘤突发达,第10节形成1对臀足。
蛹:体长6~9mm,体宽4~5mm,为裸蛹。体黄褐色,头黄色,第8~10节具毛刺。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叶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寄主植物有薤白、藠头、葱、韭菜、洋葱、水葱、蒜等多种植物,取食植物叶片,严重时将整株全部吃光。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北京、河北地区1年1代,以卵块在枯枝落叶、土缝和土表层越冬。4年初开始孵化,初孵幼虫静伏半日开始为害嫩芽。幼虫共4龄,幼虫期17~30天(4月下旬至5月上旬),老熟后入土做土室结茧化蛹。有的结成2~3个丝茧,茧黄色。蛹期13~21天(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期150~280天,每年6月下旬温度较高时成虫开始滞育,有些个体在阴凉的墙角、石缝、枯枝落叶及土表越夏。8月中旬后气温下降时成虫取食交配。雌虫初次交配后补充营养,可继续交尾产卵,雄虫可多次交尾。卵产在土表下层、土缝、土块上和枯枝落叶下。雌虫平均产卵2~3块,分别含115粒、60粒和42粒不等。卵块有淡黄色分泌物,初产卵淡黄色,逐渐变为褐色,最后变为黑褐色。卵期150~180天。幼虫和成虫行动比较迟缓,有假死性,且都有群集为害习性。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控制越冬卵减少春季虫口发生基数是防治关键,可以利用冬季清园,处理枯枝落叶,杀死部分越冬卵;避免葱、蒜、韭菜与薤白连作。
2. 生物防治 在6~8月,可以室内培养白僵菌进行田间施用,防治成虫和幼虫。
3. 化学防治 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2. 生物防治 在6~8月,可以室内培养白僵菌进行田间施用,防治成虫和幼虫。
3. 化学防治 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