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树黄毒蛾 Euproctis sp. / 喜树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毒蛾科 Lymantriidae
Euprocti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沙县三明、南平、建瓯、建阳。
形态描述
成虫:雌蛾体长9.0~13.7mm,翅展29~37.6mm;雄蛾体长8~12.1mm,翅展19.8~30.8mm。头顶被白色毛,复眼圆形,黑色,触角黄褐色。胸部背面褐色,前翅浅黄褐色,上有褐色斑5个,后翅白色,并有白色缘毛。腹部背面密被白色毛,各腹节后缘黑色,腹部腹面白色,腹末具黄色毛簇。雌蛾腹部圆筒形,雄蛾腹部末端稍尖。
卵:扁圆形,长径0.62~0.7mm,短径0.4~0.46mm。卵顶部稍凹,表面光滑,卵孔四周有瓣状花纹。初产卵淡黄色,渐变为棕黄色至橙色,接近孵化时有黑色斑点。卵排列成块状,上覆盖有绒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21mm,头宽1.18~1.78mm。头黑色,上唇呈角形缺刻,较深,上额发达具齿。前胸盾褐色,Ⅳ毛瘤红色;中胸、后胸Ⅰ毛瘤黄褐色,Ⅱ、Ⅲ毛瘤黑色,Ⅳ毛瘤红色。腹部黑色,第2~8腹节背浅黄色,翻缩腺黄白色,顶端天蓝色略凹入,第1~8腹节Ⅰ、Ⅱ毛瘤黑色,Ⅲ毛瘤红色,在第1腹节Ⅰ毛瘤周缘有黄色圈,第9腹节有6个红色毛瘤,气门黑色,近圆形,趾钩单序,半环式。茧:长径16.2~24mm,短径9.2~13.7mm,灰色,呈椭圆形,上附有黑色毒毛。
蛹:长8.3~12.6mm,宽3.2~3.9mm。棕色至棕褐色,纺锤形,体上具毛束,臀棘圆锥形,末端有32~38枚钩刺。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以幼虫取食喜树叶片,是喜树的一种重要害虫。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在福建沙县1年6代,以3~4龄幼虫越冬。翌年3月上旬喜树萌芽时幼虫破茧而出,开始活动取食,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为化蛹盛期,4月下旬为成虫盛发期。各代幼虫的为害盛期分别为:第1代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代7月上中旬,第3代8月上中旬,第4代9月上中旬,第5代10月上中旬,越冬代4月上中旬。
成虫多在11~19时羽化,羽化率98.3%以上,一日内羽化高峰在17~19时,占日羽化率的52%。成虫羽化后当晚即可交尾,以羽化后第3天晚上交尾为多,成虫一生仅交尾1次。交尾均在凌晨4~6时,交尾持续时间长达7~11小时。交尾当晚20~23时开始产卵,产卵历期2~6天。卵成块产于叶背面,一般每叶产一块卵,越冬代雌虫产卵量210~409粒,产卵7~12块,平均每块有卵43粒。成虫夜间活动频繁,具趋光性。
幼虫为5~7龄,以5~12时幼虫孵化最多。初孵幼虫群巢于卵块周围,先取食卵壳,经11~19小时后开始食叶,幼虫有群集性,受惊后常吐丝下垂,随风传播扩散。5~6龄幼虫食量占幼虫总食量的70%以上。越冬代幼虫于11月下旬开始下树,在落叶背面和地被物上结薄丝茧越冬,翌年3月上旬越冬幼虫破茧而出,继续取食活动,3月中旬开始结茧化蛹。老熟幼虫多在枝杈处或叶背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
1. 人工捕杀 雌虫卵成块产于叶背,上覆盖有黄色绒毛,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大发生时可进行人工采卵或捕杀初孵幼虫。
2. 物理防治 喜树黄毒蛾成虫具较强趋光性,可在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诱杀,以减少虫口基数。
3. 生物防治 11月上中旬或5月中旬应用白僵菌液喷雾防治越冬代幼虫和第1代幼虫,效果较好。
4. 化学防治 1~2龄幼虫有群集性,可在5月上旬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用适宜药剂喷雾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