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条杉天牛 Semanotus bifascaitus / 侧柏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鞘翅目 Coleoptera
天牛科 Cerambycidae
Semanotu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在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均有发生。分布于北京、辽宁、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北、重庆、贵州、四川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约10mm,圆筒形略扁,黑褐色至棕色。前翅中央及末端具2条黑色横宽带,两黑带间为棕黄色,翅前端驼色。
卵:长约1.6mm,长椭圆形,白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约15mm,乳白色,圆筒形略扁,胸部略宽,头黄褐色,无足。
蛹:长约15mm,浅黄色。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缺刻
为害特点
寄主植物为罗汉松、桧柏、扁柏、侧柏、龙柏、千头柏、杉、柳杉、松等观赏树木。主要以幼虫蛀入侧柏等柏科植物的枝、干的皮层和边材部位窜食为害,把木质部表面蛀成弯曲不规则坑道,切断水分、养分的输送,引起针叶黄化,长势衰退,重则引起风折、雪折,严重时很快造成整株树木死亡。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在北京1年生1代,以成虫在枝干内蛹室中越冬,翌年3月底成虫羽化。成虫喜欢在树势衰弱或新移栽树木树皮缝及新伐除的原木上交尾产卵,每处2~5粒,每雌产卵数十粒,卵期10~15天,4月中旬初孵幼虫蛀入树皮内为害,受害处排出少量碎木屑。幼虫在树皮下窜食为害,树皮易脱落。5月中下旬进入为害盛期,当幼虫为害环绕树干或树枝1圈时,受害部以上的茎枝枯死。6月中旬幼虫钻入木质部2~3cm深处,10月上旬化蛹在隧道内后羽化,以成虫越冬,新移栽的树或树势衰弱的树是该虫发生为害的重要条件,健壮树木很少受害。一般叶橘红、柏叶尚未脱落的树干内都有该虫在枝内,多在第2年转移。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深挖松土,挖壕压青,追施土杂肥,促进苗木速生,增强树势;冬季进行疏伐,伐除虫害木、衰弱木、被压木等,使林分疏密适宜、通风透光良好,树木生长旺盛,增强对虫害的抵抗力;夏季及时砍除枯死木和风折木,除去根际萌蘖,清除林内枝丫,保持林内卫生;越冬成虫还未外出活动前,在前一年发生虫害的林地,用涂白剂刷2m以下的树干预防成虫产卵;越冬成虫外出活动交尾时期,在林内捕捉成虫;在初孵幼虫为害处,用小刀刮破树皮,搜杀幼虫。也可用木锤敲击流脂处,击死初孵幼虫。
2. 生物防治 双条杉天牛幼虫和蛹的天敌有啄木鸟、拟郭公虫、棕色小蚂蚁、柄腹茧蜂、肿腿蜂、红头茧蜂、白腹茧蜂等,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3. 化学防治 成虫期,在虫口密度高、郁闭度大的林区,可用烟剂熏杀。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为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