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翅茴香螟 Loxosstege palealis / 白芷
科属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螟蛾科 Pyralidae
Loxosstege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螟蛾科 Pyralidae
Loxosstege
中文俗名
黄翅茴香网野螟;伞锥额野螟
分布区域
国内广泛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河北、北京、江苏、湖北、广东、云南等地。
形态描述
成虫:体长约12mm,翅展30~36mm。体乳白色。触角灰黑色,下唇须黑色。前翅淡黄色,前缘黑色,隐约可见灰色外横线。后翅乳白色,翅顶角有1个较大黑斑,自前缘到臀角有一条不明显的黑横线。
卵:圆形。
幼虫:共5龄,初孵时灰黑色,3龄后黄绿色,老熟时呈橘红色。
蛹:长12~l8mm,梭形,红褐色。
卵:圆形。
幼虫:共5龄,初孵时灰黑色,3龄后黄绿色,老熟时呈橘红色。
蛹:长12~l8mm,梭形,红褐色。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叶,花,果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寄主植物有小茴香、茴香、防风、独活、白芷等药用植物及胡萝卜等伞形花科植物。该虫主要以幼虫在白芷花梗、果实上结网为害,取食花蕾、花、果实及嫩叶,常造成药材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在黑龙江、吉林等地,黄翅茴香螟1年l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根部附近1~4cm土层中越冬。越冬幼虫次年6月中旬开始化蛹,7月中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为产卵及其孵化盛期。8月上中旬为幼虫取食为害盛期,8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
成虫多在上午7~10时羽化,羽化后白天栖息在寄主或杂草间活动甚少,傍晚比较活跃,具弱趋光性,吸食白芷等伞形科植物的花蜜。雌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配,交配后1~2天开始产卵。卵产于花梗和顶梢上。卵块产,卵粒鱼鳞状排列。卵历期4~5天。幼虫孵化后即在花序上结网为害,网两端开口,呈筒状,幼虫栖于网内,头部伸出网外取食。幼虫3龄后食量明显增大,取食时间多在上午10时和傍晚16~17时,受惊则后退吐丝下垂。成熟幼虫在花梗间结稠密的丝网,藏身网中。老熟幼虫在8月下旬入土,吐丝结一个污黑色、袋状、弯曲的茧。茧顶端留有羽化孔,外层黏附砂粒,幼虫在茧内越冬。越冬幼虫多集中在土质疏松、地势较高而干燥的地方。成虫羽化期间需要低湿环境,田间土壤含水量为6%~25%时能正常羽化,超过40%以上羽化后死亡率增高。
成虫多在上午7~10时羽化,羽化后白天栖息在寄主或杂草间活动甚少,傍晚比较活跃,具弱趋光性,吸食白芷等伞形科植物的花蜜。雌虫羽化后不久即可交配,交配后1~2天开始产卵。卵产于花梗和顶梢上。卵块产,卵粒鱼鳞状排列。卵历期4~5天。幼虫孵化后即在花序上结网为害,网两端开口,呈筒状,幼虫栖于网内,头部伸出网外取食。幼虫3龄后食量明显增大,取食时间多在上午10时和傍晚16~17时,受惊则后退吐丝下垂。成熟幼虫在花梗间结稠密的丝网,藏身网中。老熟幼虫在8月下旬入土,吐丝结一个污黑色、袋状、弯曲的茧。茧顶端留有羽化孔,外层黏附砂粒,幼虫在茧内越冬。越冬幼虫多集中在土质疏松、地势较高而干燥的地方。成虫羽化期间需要低湿环境,田间土壤含水量为6%~25%时能正常羽化,超过40%以上羽化后死亡率增高。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适时收获脱粒,消灭大部分尚未脱网入土的幼虫;秋季深翻土壤,消灭越冬幼虫;7月上中旬结合栽培管理适当灌溉,以杀死正在羽化尚未出土的成虫。
2. 生物防治 用Bt菌粉(100亿活孢子/g)每亩0.5~1kg,于早晨露水未干时喷粉,当气温在20℃左右时,杀虫率可达90%以上。
3. 化学防治 在幼虫高发期,喷施低毒高效杀虫剂,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2~3次。
2. 生物防治 用Bt菌粉(100亿活孢子/g)每亩0.5~1kg,于早晨露水未干时喷粉,当气温在20℃左右时,杀虫率可达90%以上。
3. 化学防治 在幼虫高发期,喷施低毒高效杀虫剂,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为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