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锈病 / 苦参
病原
苦参单胞锈 Uromyces sophorae-flavescentis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柄锈菌目 Pucciniales
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
单胞锈菌属 Uromyces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柄锈菌目 Pucciniales
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
单胞锈菌属 Uromyce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夏孢子堆着生于叶背,橙色至红棕色,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散生或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大小0.8~1.8mm×0.5~1.2mm。夏孢子是单细胞,亮黄色,卵形至椭圆形且大小可变,大小20~30μm×15~25μm。夏孢子壁透明,上有小刺并伴有5~7个毛孔。冬孢子堆发生在秋季,散生或聚生,后突破表皮,孔口外漏,暗褐色,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叶背生并被下表皮覆盖,大小1.0~2.4mm×0.7~l.4mm。冬孢子是单细胞,卵形、近球形或椭圆形,浅至深褐色,基部钝圆,大小19~26μm×15~23μm。冬孢子壁厚为1.5~2.8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会侵染叶柄及茎。受侵染叶片变黄脱落,形成瘪荚。在发病初期,叶片出现灰褐色小点,以后病菌侵入叶组织,形成夏孢子堆,叶片出现褐色小斑,夏孢子堆成熟时,病斑隆起,呈红褐色、紫褐色及黑褐色。病斑表皮破裂后由夏孢子堆散发出很多锈色夏孢子。在温湿度适于发病时,夏孢子可多次再侵染。在发病后期产生冬孢子堆,内聚生冬孢子,冬孢子堆表皮不破裂,不产生孢子粉。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夏孢子作为初侵染源,借助风雨传播完成病害周年循环。锈病的流行由锈菌的多重侵染特性和夏孢子巨大的繁殖能力决定。温暖、多雨、潮湿的天气或低洼潮湿的生态环境下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降低越冬菌源基数 采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埋或烧毁,田间初见病叶及时摘除,以减少田间越冬和传播菌源。(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 选择排水良好的向阳坡种植。合理密植、施肥、灌水,及时排水,避免植株徒长和土壤过湿,增强植株抗病性。(3)药剂防治 在花期或花前期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7~10天1次,连喷2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