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细菌性条斑病 / 槟榔
病原
野油菜黄单胞杆菌槟榔致病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科属分类
细菌界 Bacteria
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γ‐变形菌纲 Gammaproteobacteria
黄单胞菌目 Xanthomonadales
黄单胞菌科 Xanthomonadaceae
黄单胞菌属 Xanthomonas
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γ‐变形菌纲 Gammaproteobacteria
黄单胞菌目 Xanthomonadales
黄单胞菌科 Xanthomonadaceae
黄单胞菌属 Xanthomona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病原菌在YDC培养基上形成直径2~2.5mm的圆形菌落,表面光滑,隆起,有光泽,淡黄色,略透明。菌体短杆状,极生单根鞭毛。有荚膜,但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染叶鞘。在裂片上常见的症状是1~4mm宽、5~10mm长、暗绿色至浅褐色的水渍状条斑,条斑穿透叶片两面,沿叶脉扩展,扩展部位半透明,数个短条斑可汇成长条斑。在有利于病害发展的条件下,同一张裂片可出现许多细长的暗绿色水渍状条斑,条斑长度通常有十厘米至数十厘米。病斑后期深褐色,稍凹陷,黄晕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出现浅黄色菌脓。在叶鞘上的症状通常是暗绿色近圆形的水渍状斑,病斑可深达叶鞘内层。切取病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均可见切口处有大量细菌从薄壁组织涌出。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菌从槟榔叶片的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引起发病,昆虫和农事操作也能传播疾病。带病种苗调运引起远距离传播。田间病株及其病残体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来源,病原细菌潜伏于病组织内。第二年春天,雨后细菌从病组织溢出,借雨水、流水和露水传播危害。此病全年均可发生,发病最适宜温度为月平均18℃~26℃,在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高湿度情况下病害发展迅速,台风是该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病害流行期通常为每年的8月至翌年2月,若雨季或台风提前,则病害流行期也相应提前。正常情况下,幼苗和结果槟榔树发病较轻,2~6龄槟榔树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选无病种苗栽种。(2)使用腐熟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3)实施植物检疫,防止病苗外运。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