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龙锈病 / 穿龙薯蓣

病原
薯蓣柄锈菌 Puccinia dioscorea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纲 Pucciniomycetes
柄锈菌目 Pucciniales
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
柄锈菌属 Puccin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夏孢子近球形、椭圆形或倒卵形,大小13~22μm×11~17μm,淡黄色或黄褐色,有刺。芽孔多数为1个。多为腰生,少数为顶生或同时顶生和腰生。夏孢子最适萌发温度是10℃~20℃;最适萌发湿度是98%;最适萌发pH为6~8。冬孢子圆柱形或棍棒形,顶端圆或平截,基部略狭,2~4室,多数为3室,隔膜处略缢缩,大小61~84μm×12~20μm,壁光滑,淡黄褐色,顶壁加厚且颜色加深,顶壁厚10~21μm,柄很短或近无柄。上细胞芽孔侧生,未见有顶生,中下细胞芽孔近隔膜处。冬孢子萌发方式多种。单孔的萌发方式居多,三孔同时萌发方式最少。冬孢子在遇到适宜萌发的条件时,芽孔处产生先菌丝,随着先菌丝的长度增加,多数先菌丝顶部逐渐膨大,并产生分隔,一般将其分为4个细胞,在近隔膜处每个细胞都产生一个担孢子梗,然后在担孢子梗顶端长出一个典型的肾形或近梨形的担孢子,担孢子成熟后自行弹落。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二年以上生穿山龙植株的叶片和茎,严重时可危害叶柄和果实。发病初期病斑为白色至淡黄色小点或小突起,不突破寄主表皮,后来逐渐发展为黄褐色或肉桂褐色、隆起、圆形的夏孢子堆,单生或连成片。夏孢子堆在叶的两面均有着生,多生于叶片上表面,多为聚生,不规则形,发病严重时布满叶片。夏孢子堆被寄主表皮覆盖或后期裸露并被破裂表皮围绕,粉状,红褐色。9月上旬叶片背面形成冬孢子堆,深黑褐色,坚实,造成叶片提早变黄、枯萎。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在东北病害始发期为5月上旬,最初茎部发病,幼茎上沿维管束方向密布白色、长型夏孢子堆,严重时几乎布满整个茎部,造成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后期整个茎部全部被肉桂褐色孢子堆包围,孢子堆突破表皮,随风雨传播。5月中下旬叶片开始发病,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叶片发病高峰期。9月上旬开始产生冬孢子堆,直至穿山龙生长季结束。夏孢子和冬孢子均借助气流及雨水飞溅传播。病原菌以冬孢子堆形态在枯叶上越冬。翌年3~4月随着气温回升,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进行初侵染,产生夏孢子及夏孢子堆,夏孢子在穿山龙生长季进行反复侵染,造成危害。
防治方法
(1)选地 选择土质结构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栽种,其次是壤土和黏壤土。因穿山龙对水分要求不高,故适合山区地势较高的田块种植,黏土、低洼积水、杂草多、透风差的田块不宜种植。(2)田园管理 ①保持床面整洁、注意及时除草,保持冠层通风,雨季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②喷施叶面肥、氮肥和腐熟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性。③秋季穿山龙叶片枯萎后,及时清除床面病残体,并集中烧毁。(3)药剂防治 在穿山龙展叶期就开始用药,根据田间降雨情况,每7~10天用药1次,遇雨重新补喷药剂。可选用25%阿米西达1000倍、10%世高800倍、12.5%腈菌唑1000倍液进行茎叶喷雾。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