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龙黑斑病 / 穿龙薯蓣
病原
薯蓣链格孢 Alternaria dioscorea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格孢腔菌目 Pleosporales
格孢腔菌科 Pleosporaceae
链格孢属 Alternaria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格孢腔菌目 Pleosporales
格孢腔菌科 Pleosporaceae
链格孢属 Alternar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分生孢子梗一般簇生,直立,少单生,分隔,大小60~102μm×4~7μm。分生孢子单生或短链生,暗褐色,卵形、长椭圆形或倒棒状,横隔膜2~7个,纵隔膜2~4个,分隔处略隘缩,孢身40~69μm×13~17μm。喙淡褐色,有隔膜,顶端稍膨大,大小9~46μm×3~6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不易为害花、枝条和果实。各年生穿山龙叶片均可受害,二三年生叶片发病率较高。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针尖大小黑褐色斑点,后扩展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生长不受叶脉限制,外圈黑褐色,中间灰褐色,有明显的黄色晕圈。病斑直径2~10mm不等,严重时中间灰白色部分可以形成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黑色絮状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后期病斑扩展迅速,一些病斑连片形成大型病斑,病叶开始枯黄、萎蔫,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秋季病斑扩展迅速,大量病斑使叶片提早变黄枯萎,严重影响了穿山龙的产量和质量。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原菌产孢速度快、再生能力强,田间病残体上的孢子是翌年病害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5月中旬至6月下旬,平均温度回升到15℃~20℃,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动,借助降雨和结露,分生孢子开始萌发,侵染植株,开始有零星病斑出现,数量极少,且病斑直径很小,为发病初期;7月中下旬,平均气温20℃~25℃,且此时降雨频繁,初始萌发的分生孢子可以再次产孢,菌源量加大,这些条件构成了病害流行的有利条件,加大了病害的流行速度,田间病情进入高峰期。此时植株正处于高速生长期,病指有所下降。9月病菌又恢复了产孢、萌发和侵染能力,加之此时的菌源量极大,因此田间病情急剧加重,进入严重发生期。10月中旬气温明显下降,穿山龙叶片衰老脱落,病残体散落在田间,病残体上所携带的病菌进入越冬休眠期。
防治方法
(1)选地 选择地势较高的田块种植穿山龙,避免田间积水,透风性好的田块种植。彻底消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合理施肥培育无病壮苗。(2)加强病情监测,及时药剂防治 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1:150倍波尔多液喷雾。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