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灰斑病 / 白鲜

病原
白鲜拟尾孢 Paracercospora dictamnicola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球腔菌目 Mycosphaerellales
球囊菌科 Mycosphaerellaceae
Paracercosp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气生菌丝不发达,颜色较浅,培养基内菌丝颜色较深,多会产生色素,中心稍突起,背面易开裂。叶片上分生孢子梗簇生于直径50~125μm的子座上,浅棕色,直立或轻微弯曲,不分枝,大小25.0~75.0μm×2.5~5.8μm,0~4隔膜。分生孢子近无色或淡青黄褐色,倒棍棒至圆柱形,少量直立,多数弯曲至明显弯曲,个别成S形。基部倒圆锥形平截,大小82.5~187.0μm×3.8~6.3μm,5~16隔膜。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白鲜灰斑病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柄。发病初期产生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为直径1.2~17.6mm椭圆形或多角形的灰褐色病斑,有黄色晕圈,病斑上具深褐色针尖大小的粒状物。发病严重时,病斑互相会合成不规则大斑,明显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后期导致黄化、提早落叶。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随气流或雨水传播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一般在东北地区7月初开始发病,8月温湿度适宜时达到盛发期。
防治方法
(1)注意保持田园卫生,及时清除病残体。入冬前清园,收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基数。(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科学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适时浇水,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田间湿气滞留。(3)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丽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7~10天1次,喷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