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果腐病 / 槟榔

病原
槟榔疫霉 Phytophthora arecae
科属分类
假菌界 Chromist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疫霉属 Phytophth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丝无隔,直径8~9μm。孢子囊梨形至椭圆形,乳突明显,厚度>5μm。厚垣孢子有绒毛,球形,数量不定,直径35~40μm。异宗配合。藏卵器壁光滑,卵孢子球形,直径23~28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发病初期果实病部水渍状,果皮由绿色变为暗绿色,病斑逐步扩大至整个果实,病果腐烂并脱落。落果表面长有白色绒毛状菌丝体。后期病菌亦可侵染花穗轴,偶尔侵染树冠,引起果穗和叶片凋萎、干枯。病害流行后期受侵染的果实腐烂后不脱落,形成干果。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树上干病果、病果穗及落地病果中的病菌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随风雨传播至果实上,游动孢子萌发后从气孔侵入,经4天左右产生典型症状并产孢。病株上产生的病菌借大雨和风在槟榔植株间进一步传播,迅速扩展蔓延,因此雨季病害易于流行。风雨交加、高湿或晴雨交替、气温偏低(20℃~23℃)对病害发展有利。槟榔过度密植易发病。2~4月龄的槟榔果实较感病,6月龄以上的果实抗病力增强。
防治方法
(1)清除落果和槟榔树上病果、果穗及其他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初侵染源。(2)种植密度适当,增加槟榔园的通风透光,降低园中空气湿度,且可减少槟榔植株间的交叉感染。(3)在雨季来临之前喷波尔多液1:1:100或40%乙磷铝300倍液1次,间隔40~45天后喷第二次。依雨季长短持续喷药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