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炭疽病 / 槟榔

病原
刺盘孢属 Glomerella cingulata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小丛壳目 Glomerellales
小丛壳科 Glomerellaceae
小丛壳属 Glomerell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发病后叶片初期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随后发展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或灰褐色病斑,病斑长0.3~20cm,后期病部形成云纹状波纹,上面密布小黑点(分生孢子盘)。重病叶变褐枯死,破碎。为害叶鞘后,绿色叶鞘受害形成长椭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继而扩大为10cm宽、30~40cm长的大病斑,引起所属叶片变黄枯死,病斑继续向茎干内和顶部嫩叶扩展,可导致植株树冠枯萎,最后死亡。花穗发病时,首先在雄花的花轴上表现黄化,很快扩展至整个花轴,引起花穗变褐,雌花脱落。果实发病时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褐色凹陷病斑,引起果实腐烂。刚定植的小苗发病后,叶片变淡黄色,严重的导致整株死亡,重病区发病达70%以上,死亡率达30%。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槟榔炭疽菌的分生孢子从寄主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田间病株及其残体为此病的主要侵染来源,当田间环境适宜时,病菌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昆虫传播,槟榔主要种植于海南等热带地区,该病全年均可发生,无休眠期。病菌孢子发芽和侵染要求有水膜或100%相对湿度,因此该病害多发生于气温20℃~30℃的高温多雨季节。植株遭受风雨刮伤、日灼、寒害冻伤,有虫害伤口的槟榔树发病严重。缺肥、植株生长衰弱及密植、荫蔽度过大、通风透光差的槟榔园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防治方法
预防槟榔炭疽病的发生,要加强槟榔园管理,合理施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苗圃要保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合理做好田园卫生,清除槟榔园内的病死叶片和落地的花枝、果实等,将病组织带出园区做无害处理。发病初期用1%波尔多液喷雾保护,每隔15天喷施1次,连续喷2~3次,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