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溃疡病 / 佛手
病原
柑橘黄单胞杆菌 Xanthomonas citri
科属分类
细菌界 Bacteria
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γ‐变形菌纲 Gammaproteobacteria
黄单胞菌目 Xanthomonadales
黄单胞菌科 Xanthomonadaceae
黄单胞菌属 Xanthomonas
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γ‐变形菌纲 Gammaproteobacteria
黄单胞菌目 Xanthomonadales
黄单胞菌科 Xanthomonadaceae
黄单胞菌属 Xanthomonas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细菌短杆状,两端圆,大小1.5~2.9μm×0.5~1.4μm,极生单鞭毛,有荚膜,无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好气性。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初呈鲜黄色,后转蜡黄色,圆形,表面光滑,周围有窄狭白色带。生长适温为20℃~30℃,最低5℃,最高36℃,致死温度50℃~52℃ 10分钟。最适pH值6.6。高温高湿对其生活力影响较大。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叶片受害初期出现针头大小的黄色、油渍状的圆形病斑。随后,叶片两面隆起破裂,呈海绵状,灰白色,表面粗糙,木栓化,后呈火山口状开裂,中心凹陷,并现细微轮纹或螺纹,周围有一暗褐色,油腻状外围和黄色晕环。枝梢受害以夏梢严重。枝梢与果实病斑相似,但火山口状开裂更为显著,木栓化程度更为坚实,一般具油腻状外圈,但无黄色晕环。病原细菌侵染力强,以苗木、幼树受害特别严重,造成落叶、落果、枯梢,削弱树势,严重时全株枯死。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潜伏在病叶、病梢或病果内越冬。翌年春雨期间,病部溢出菌脓,借风雨、昆虫和枝叶接触作短距离传播,长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苗木、接穗和果实,也可通过带菌土壤。病菌传播至嫩梢、幼叶和幼果上,从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潜育期一般为3~10天,还有潜伏侵染现象。在高温多雨季节,重复侵染连续不断发生,发病比较严重。幼苗较成株易感病,潜叶蛾、凤蝶幼虫等传病媒介昆虫越多,发病常较严重。摘除夏梢,控制秋梢及增施钾肥均可减轻发病。
防治方法
(1)严格实行检疫,禁止从病区调入繁殖材料。一经查出带病苗木、接穗、砧木与果实等,应一律烧毁。(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3)加强培育管理。冬季做好清园工作,染病枝、叶、果烧毁。合理施肥,培育春、秋梢,控制夏梢,促使抽梢整齐。梢期及时做好传媒昆虫的防治。(4)适时喷药,保护幼叶、嫩梢和幼果。可选用50%代森铵水剂500倍液,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雾2~3次,间隔期为7~10天。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