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白粉病 / 苦参

病原
粉孢菌(苦参) Oidium sp.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柔膜菌目 Helotiales
白粉菌科 Erysiphaceae
粉孢属 Oidium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丝白色,分隔不明显,有分枝,宽2μm。粉孢子卵圆形、圆柱形或长卵圆形,大小14~18μm×5~7μm。仅有粉孢子,未观察到有性阶段的闭囊壳。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主要发生于苦参叶片正面,开始出现极小的白色稀疏粉状物,随着病害的发展,粉状霉层不断加厚,病斑面积不断扩大,通常占据叶片面积的20%~25%。白色丝状物从每个中心点向四周放射状扩展,此特征不同于常见的其他植物白粉病。受害部位由绿变褐,无霉层覆盖部位逐渐变黄,致使全叶卷曲,最终脱落。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风雨传播侵染。在东北地区,一般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至9月中旬为盛发期。高温干旱条件有利于发病,栽培环境、方法及品种等因素对白粉病也有影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注意枝蔓的合理分布,通过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增强树势。(2)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降低菌源基数 萌芽前清理病枝、病叶,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叶、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初侵染源。(3)药剂防治 发病前期喷洒1:1:1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预防,7~10天1次。发病初期,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4000倍液喷雾,7~10天1次,连续喷2~3次。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