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黄化病 / 槟榔
病原
翠菊黄化组植原体 Candidatus Phytoplasma
科属分类
病毒界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由翠菊黄化组植原体引起的、为害槟榔叶片的一种植原体病害,是槟榔树最严重的病害,我国于1981年在海南屯昌首次发现,随后即蔓延至全省槟榔种植园。截至2015年,海南种植槟榔形成规模的市县中只有文昌市尚未发现有黄化病发生,其余市县中,琼海市、万宁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槟榔黄化病发生较严重,一半以上的槟榔园发病率超过5%,且存在发病率在20%~50%的槟榔园;定安县、屯昌县和三亚市的黄化病发生相对较轻。目前,进入结果期的槟榔发生黄化病后不超过5年就会绝收或死亡,正有加剧蔓延的趋势。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槟榔黄化病短距离传播通过媒介昆虫,植原体存在于媒介昆虫(叶蝉和蜡蝉)的唾液腺组织内,随昆虫取食植株而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病种苗的调运。槟榔黄化病的病原物植原体不宜离体培养,而且一旦确认感染黄化病后植株终生带菌,直至死亡。带病种苗移栽后1~2年内不表现症状,当植原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黄化病症状才显现;媒介昆虫取食发病植株后终生带菌,转移取食后即传播黄化病至其他植株。在症状上,秋冬季节由于降水少、温度低,表现更明显。
防治方法
加强田间管理,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苗,进行检疫措施,防止黄化病传入。及时清理病死株并焚烧。发病较轻时可采取树干打孔注射四环素进行防治;在槟榔抽新叶期间,喷施速灭杀丁、敌杀死等药液进行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消灭黄化病传播媒介。栽培管理上,增施磷肥和含镁肥可以减轻症状,提高产量。(周亚奎 甘炳春)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