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孢炭疽菌 / 芦荟
病原
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小丛壳目 Glomerellales
小丛壳科 Glomerellaceae
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小丛壳目 Glomerellales
小丛壳科 Glomerellaceae
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
中文俗名
枸杞炭疽菌
分布区域
国内分布广泛
形态描述
分生孢子盘散生,初埋生在寄生表皮下,后外露,暗褐色,卵圆形,分生孢子盘上具有长而硬的深褐色刚毛,刚毛常稍弯,1~2分隔,大小193~207μm。
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棍棒形,顶端钝圆或稍尖,不分枝,集生于分生孢子盘内,顶生分生孢子,大小4.8~14.7μm×2.5~4.9μm,有时长达20μm。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内含油球1~2个,大小8μm~13μm×4.5μm~5μm。聚集成团呈橘红色。
果炭疽病的分生孢子盘刚毛少,叶炭疽病的分生孢子盘刚毛多。
在琼脂培养基上后期能生刚毛。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叶片,茎部也可受害。初期叶上产生黑褐色小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3~6mm,黑褐色,并很快扩展成大斑,中部下陷,边缘略隆起,上散生小黑点。多发生于老龄及有伤口的叶片上,可导致叶片折弯、干缩,影响生长。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内越冬,发育适温为21℃~28℃,高温高湿、园圃郁蔽有利于发病;盆土过湿,园圃疏于清沟排渍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率增加;日常管理操作及运输过程中人为造成的机械伤口极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避免淋水过度;过冬温室内温度应保证12℃以上。(2)割除病叶并集中深埋;少量病斑可局部切除,随即在伤口处涂药保护。(3)病害流行季节选喷58%瑞毒霉锰锌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600倍液等3~5次,间隔7~10天。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