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草斑枯病 / 龙胆

病原
龙胆壳针孢 Septoria gentianae
科属分类
真菌界 Fungi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壳针孢属 Septori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分生孢子器聚生于病斑两面,球型或梨型,褐色,直径60~80μm,由双层壁组成,壁厚4.5μm,外层壁由多角形细胞组成,内层壁由菌丝和球形分生孢子梗组成,喙突出于叶片表面,内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针型,无色透明,大小15~35μm×2~3μm,稍弯曲,0~7个隔膜。该菌在培养基上培养不易产生菌丝,极易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器。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pH为4~6,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但是没有光照分生孢子不易产生。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为20℃~25℃,致死温度为50℃。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病菌主要为害龙胆草叶片,未发现为害其他部位。发病初期病斑周围出现蓝黑色的晕圈,以后病斑不断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型,中间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两面均生有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常相互汇合,导致龙胆草整个叶片枯死。
发生高峰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发生规律
龙胆草斑枯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龙胆草出土展叶后,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传播发病。越冬病残体和带病种苗是田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在东北地区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由于降雨量加大,温度较高,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为病害高峰期。9月初开始,温度开始下降,降雨量减少,病害流行速度较慢。病害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传染。高温、高湿、全光栽培有利病害流行。年生越高发病越重。病害田间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菌种苗。
防治方法
龙胆草斑枯病的防治应加强种苗消毒和栽培管理为主,在关键期根据田间发病程度和天气状况,及时、细致用药才能控制病害流行。(1)种苗消毒 播栽前用50%代森锰锌500倍液对种苗进行药剂浸种30分钟,防止种苗带菌传病。(2)遮阴栽培技术 由于光照有利龙胆草斑枯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在龙胆草床面两侧种2行高秆作物(玉米和月见草等)进行遮阴栽培可减缓发病。开花前结合药剂防治喷施磷酸二氢钾等高效叶面肥,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物抗病性。(3)作业道覆盖 越冬前用松针或稻秆覆盖作业道,既可防冻又可降低生长前期地表病原菌因雨滴飞溅造成初侵染。(4)药剂防治 生长期结合发病情况选用内吸治疗和悬浮性能好且高效、低毒杀菌剂62.25%仙生600倍液或80%大生600倍液进行喷药防治。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农药名称 有效成分含量 剂型 类别 毒性 持证人
被害照片
  • 龙胆 龙胆草斑枯病[7328]©丁万隆 2017-07-16
  • 龙胆 龙胆草斑枯病[7329]©丁万隆 2017-07-16
  • 龙胆 龙胆草斑枯病[7330]©丁万隆 2017-07-16
  • 查看更多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