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根茎腐烂病 / 槟榔
病原
棕榈疫霉 Phytophthora palmivora
科属分类
假菌界 Chromist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疫霉属 Phytophthora
卵菌门 Oomycota
霜霉纲 Peronosporea
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疫霉属 Phytophthora
中文俗名
分布区域
形态描述
菌丝无色,无隔膜。孢子囊柠檬形或梨形,大小34μm×29μm,大多有一个乳突,平均厚度≥5μm。孢子囊可直接萌发长出芽管或释放出多个游动孢子。厚垣孢子常大量产生,直径29~40μm。雄器下位,卵孢子球形,直径22~24μm。
形态照片
为害部位
为害症状
为害特点
1985年在海南省琼山县发现此病,其他地区的分布不详,发病后可导致全株死亡。侵染根系和茎基部引起变褐腐烂。剖开茎基部可见内部组织呈水渍状,变褐色腐烂。病斑从茎基向上扩展,叶片失水垂萎,最后全株死亡。
发生高峰期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上 | 中 | 下 |
春 | 夏 | 秋 | 冬 |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厚垣孢子、菌丝体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中越冬。潮湿条件下菌丝体或游动孢子从槟榔根系或根茎部的伤口侵入,引起根、茎腐烂。因此,槟榔园地势低洼、积水、过度密植、管理不良,均易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1)注意槟榔园的排水和通风、透光,降低土壤及园内湿度,抑制病菌滋生繁衍,可有效地防止此病的发生。(2)及时清除病株,集中烧毁,并用1%波尔多液或生石灰消毒带菌土壤。在病区喷洒1%波尔多液或40%乙磷铝可溶性粉剂300倍液保护健株。
登记农药(截止2024年) 共0条
登记证号 | 农药名称 | 有效成分含量 | 剂型 | 类别 | 毒性 | 持证人 |
---|
被害照片